在游戏结束后的分享环节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分享起今天跳水台的游戏。诺鑫率先说道:“我喜欢跳水的游戏,真是太好玩了。”“可是我觉得这个跳台太简单了,高一点才刺激。”小哲又紧接着说道。听到小哲这样说,我问道:“那怎样才能将跳台搭得更高一些呢?我们可以用到哪些材料?”我话音刚落,孩子们便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小迪说:“可以用比桌子更高的材料。”由此,我们展开了“我们游戏场地上的材料”的话题讨论,让孩子们充分了解游戏场地上材料的特性。

教师思考

孩子们对“跳水”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自发的将桌子、垫子进行摆放,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孩子们对于在自己搭建的物体上游戏非常感兴趣,也从中获得了喜悦和成就感。与此同时,从游戏中我们能够看出班级孩子虽然对使用梯子、木板进行游戏是有一定经验的,但对于安吉材料中常见的单梯、大型梯子、跳板并没有完全使用起来,所以在游戏结束后,随着“游戏太简单”问题的提出,我便和孩子们讨论了游戏场地上的其他材料,鼓励孩子在后续的游戏中能使用更多材料进行搭建,使游戏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推进。

02

跳板怎么总是摇摇晃晃?

这天户外游戏时间,佳怡来到器械棚旁边,她指着棚里的双梯对我说:“老师,我需要一个高高的梯子。”我见她一个人便说道:“这个很重的,你可以找一个好朋友帮忙。”于是佳怡笑着冲欣怡喊道:“欣怡,你快来帮帮我。”只见两个小朋友吃力地搬起了双梯,最后还算平稳地将双梯架稳。

紧接着,两个小朋友又去搬来一块长板。有了之前搬长梯的经验,这一次孩子们很快就把长板搬了过来,两个人各抱着长板的一端,佳怡对欣怡说:“举高,再举高一点。”很快,孩子们就将长板的一端架在了木梯上,紧接着佳怡爬上木梯用手将长板塞进木梯里,欣怡则负责另外一头。

这时乐乐看见了也加入到他们的游戏中,就这样,几个人很快就将木梯架了上去,最后在长板下放好垫子。佳怡拍手说道:“快看,快看,我们的跳台搭好了。”梓熙闻声走了过来,她用手压了压跳板最长的那头,跳板就像跷跷板一样在摇晃,紧接着佳怡爬上梯子坐在最顶端,伸出脚往长板的另一头试了试然后摇摇头说道:“这样子不行,会滑下去。”说完又和其他小朋友去搬了一块最长的木板,并将跳台上的短木板换了下来,可孩子们试了试,依旧不行,跳板还是要摇晃,直到游戏时间结束了,孩子们还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回到教室后,我给孩子们播放了游戏的视频,并就“跳板为什么不稳”的问题和孩子们展开了讨论,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小朋友说可以让一个人在另外一头压住,有的小朋友说可以用轮胎压。讨论完以后,孩子们还纷纷将自己搭建跳水台的想法画了下来,计划再下次游戏的时候进行尝试。

教师思考

在游戏初期,当佳怡尝试一个人搬木板、木梯无果时,我没有急于直接帮助她,而是通过提醒促进孩子间的合作。在后续的游戏中,我们也能看到孩子们有了共同的游戏目标,并且能够明确分工、积极配合,说明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在游戏中不断提升。而针对“跳板不稳”的问题,我也是鼓励孩子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让孩子形成自己的游戏计划书,在后续游戏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探究实践。

03

终于可以“跳水”咯!

经上次的讨论,最终孩子们选出了两种解决方法:第一种是让一个小朋友压住长板的另外一头;第二种是再拿一个重一点的东西架在后面。这次游戏开始后,孩子们带着自己的“计划”很快便开始了行动。

像昨天一样搭建好跳台后,梓熙用手压着跳板的一端,星睿则从另一端的梯子上爬了上去。可是,他刚一伸出脚轻轻地踩在木板上,木板就朝着自己的方向倾斜了过去,星睿见状焦急地对梓熙说道:“你压紧一点。”然而,即便梓熙使出了最大的力气来压住木板,可是木板还是会翘起来。于是他们又叫来了梓阳,让梓阳和梓熙一起压住木板尾部保持跳水板的平衡,然而还是失败了。

就在这时,佳怡好像突然想到了什么,便叫梓阳和她一起去搬来了一个比较小一点的木梯,只见佳怡不停地摆弄着长木板,最后将木板的尾部插进新搬来的梯子中。一切准备就绪后,佳怡便迫不及待地爬了上去。佳怡小心翼翼地走过第一个梯子,此时木板也非常平稳,于是她继续慢慢地往前走,当她走到跳板最前端时,跳板只略微倾斜了一点,佳怡顺利地从跳台上跳了下来,孩子们都高兴地欢呼了起来,其他小朋友也纷纷当起跳水运动员在后面排起了长队“跳水”,玩得可开心了。

教师思考

在此次游戏中,我们能看到,孩子将画在计划书上的想法逐步转变为了现实,而且当孩子发现游戏中出现新问题后,他们能基于先前的游戏计划立马调整方案。与此同时,孩子们基于先前搭建的经验以及游戏过程中的不断验证游戏猜想、总结经验,他们不仅对于“稳定”概念也有了初步探究,同时解决问题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

04

“跳水”途中起冲突

近段时间,孩子们对“跳水”游戏的兴趣只增不减。今天的游戏中,孩子们一个个轮着爬上“跳水台”,每次完成跳水动作后,孩子们都会大声欢呼,然后又兴冲冲地跑到队伍后面排号等待下一次的“跳水”。

轮到诺鑫了,他小心翼翼地站上“跳水台”,爬上去后就坐在梯子上一动不动,后面的小朋友接二连三地催促道:“你快点呀,快点呀。”后面的队伍中予涵看诺鑫还是一动不动,便越过了前面的小朋友直接挤到了梯子旁正准备爬上跳台,欣怡看到后一把将其推了出去,大声呵斥道:“不许插队,要去后面排队。”予涵突然“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孩子们都聚集了过来。看周围的小朋友都围了过来,欣怡连忙解释道:“是她不排队”,可是予涵还是一直哭个不停。

这时我也走了过去,予涵看到我便委屈地说道:“前面太慢了,我想玩。”这时其他小朋友都转头看着诺鑫,诺鑫低着头小声的说道:“太高了有点害怕,老师你扶着我可以吗?”我点点头说道:“当然可以。”解决了诺鑫不敢一个人往前走的问题,“跳水”游戏又恢复了热闹的游戏场景。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周而复始地玩着“跳水”游戏,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

游戏结束后的分享时间,我和孩子们就今天游戏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讨论:

诺鑫:“我刚开始跳的时候有点害怕,不敢跳,后面的小朋友就一直催我。”

梓阳:“我觉得跳水台太少了,前面的小朋友如果没跳下去,后面就会挤在一起。”

教师:“那你们觉得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吗?”

欣怡:“要排队,一个一个来。”

梓阳:“可以搭几个低一点的跳水台,跳水台多一点就不会挤在一起了。”

……

孩子们讨论得异常热烈,并一致决定要在下一次游戏中多搭建几个跳水台。

教师思考

跳水台成功搭建后,孩子们能够自发的排队进行游戏,说明孩子有一定的规则意识。然而,随着加入的孩子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也使得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冲突,在游戏中的良好体验感降低。针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立马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和孩子们在游戏结束后进行探讨,最后孩子们讨论提出搭建多个不同高度跳水台的想法,这样不仅能够解决消极等待的问题,还能够满足不同孩子的游戏需求。

05

“花样跳水”轮番上阵

✦ 双人“跳水”

有了之前的搭建经验,再加之上次的讨论,今天游戏时孩子们很快就搭建了一个新的跳台,便跃跃欲试地想要开始“跳水”游戏。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我担心孩子们同时起跳时会碰撞到一起,于是便提示到:“两边的小朋友一起跳下来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然而孩子们并没有理睬我,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爬上了跳台。

只见鑫泽站在木板上,双臂打开再向上举,然后腿伸直,向上一跃,平稳地落在地垫上。一边的小朋友纷纷发出“哇”的声音,都喊着“好棒啊!好厉害!”紧接着对面的右右也学着他的样子跳了下来。

孩子们就这样来来回回地玩了几个轮回,好在都没有发生我所担心的事情,可是就在我认为孩子们对安全判断心中有数时,星睿和思语却因接连跳下来发生了碰撞,还好思语在落地前侧过了身子,两个人摔到了垫子上并无大碍。

星睿气鼓鼓地说:“你等一下再跳呀!”思语只好低着头一声不吭。看着孩子们的游戏因此戛然而止,于是我走上前去询问道:“一前一后跳会很容易撞到,那应该怎么玩才更安全呢?”旁边的佳怡说:“要一个一个跳,等对面的跳完了再跳。”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原来你们是有规则的呀,那所有的小朋友都知道吗?”佳怡摇了摇头。于是在这次游戏结束后的分享时间,孩子们针对这一游戏情景进行了讨论,并共同制定了“双人跳水”的规则。

✦ 多人“跳水”

这一次游戏,予涵和梓熙搬来了两个双梯和一块木板,这次两个双梯离得有些远,两个小朋友将木板架好后,梓熙提议到:“你看中间可以站好多人,我们站在中间就可以一起玩跳水的游戏了。”说完梓熙便兴奋地召集其他小朋友上来跳水。

听到梓熙的邀请,欣怡兴冲冲地站了上去,两个小朋友站在木板上做好起跳动作,梓熙伸出手指说“跳”,两个小朋友便同时起跳落地,开心坏了。接下来,“跳水”的小朋友越来越多,双人“跳水”也变成了多人“跳水”,孩子们乐此不疲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

孩子们的“跳水”游戏仍在继续,接下来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我们敬请期待……

教师思考

游戏前,我预判到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在当我加以提示后孩子们没有理睬时,我没有立马制止孩子们的游戏,而是在一旁默默地观察,必要时及时介入以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当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发生碰撞问题时,我也没有立马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把问题抛给孩子,鼓励他们自主解决。与此同时,游戏结束后,我带着孩子们观看游戏视频,让参与和不参与这个游戏的孩子都有了发表观点的可能,最后全班共同制订出游戏规则,让所有孩子都有了参与感。

✦ 教师善于观察,及时捕捉幼儿兴趣

这次一系列的跳水游戏,正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发形成的。教师在发现幼儿不同的游戏行为时及时关注,并在游戏后的分享中了解到幼儿兴趣点,同时充分肯定幼儿的游戏,尊重幼儿的想法。正是教师的尊重和支持,让幼儿在后续游戏中有了更多的灵感和信心,也使得游戏能够持续深入丰富的开展下去。

✦ 组织幼儿梳理问题,经验共享

游戏结束后的分享与交流环节,教师通过活动照片、视频以及孩子的图画记录等形式还原游戏现场,让全班每个孩子都能直观感受当时的游戏情景,鼓励每个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将个人经验转化为集体经验。与此同时,孩子涂鸦式的记录真实记录了其游戏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教师通过有效倾听挖掘出更多有价值信息,这不仅成为观察孩子游戏过程的重要补充,也为教师组织游戏后分享活动积累了素材。

✦ 充分给予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全程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幼儿,并用提关键性问题等方式引导幼儿充分思考探究,而游戏也在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即使在这过程中,他们想出来的方法或许不是最优解,但这过程也是幼儿不断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和同伴交往能力的过程,所以,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相信幼儿,给足其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游戏中,每个幼儿都在小步递进地发展,教师要做的就是放慢脚步,多给他们一点时间,支持他们玩自己的游戏,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游戏,体验成功的快乐。每天,游戏场上依然有许多幼儿在不断地挑战自我,他们的精彩游戏故事还将继续……

敲重点!!!《看!我搭的 !》和《叶子上有洞!》两本获奖案例集优惠来袭,千万不要错过!!!

读懂儿童图书推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