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楼
[原创]中国横板三段论!
与国球一起骄傲!与全国球迷一起骄傲!国球网全国联盟分站/俱乐部招募火热进行中
孔令辉并不是第一个获得世界冠军的中国横板选手,早在他之前便有马文*革获得过世界杯的单打冠军,但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孔令辉却是中国式横板打法成功登顶的第一人!
比起众多前辈而言,孔令辉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旋转上,并有效的和速度结合到一起,为中国式横板开拓了一条道路。其实在单板击球质量上,孔令辉比诸众多欧洲选手依然尚有不及,这点主要体现在力量上,《乒乓世界》上曾经介绍过孔令辉与刘国梁配对的双打,说是两人主要以孔令辉的正手为杀板,仔细看了许多两人双打的比赛,感觉两个人的主要得分手段还在于刘国梁。往往都是刘国梁创造出很好的机会然后孔令辉决定致命的一击,这一击虽然取得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真正的核心还是在于刘国梁的控制和强攻。孔令辉属于比较均衡的选手,正反手都有球,但得分手段不太明显,印象比较深的天津世锦赛决赛对阵刘国梁,最后的胜利总是给我一种莫可名状的感觉,好像从头到尾都是刘国梁在强攻,而孔令辉总是能够在被动中变线或者以旋转得分,这种打法其实有着不容忽视的诟病的。如果能够防住对方的第一板进攻,孔令辉的优势就可以全面展开来,形成上旋球的相持后孔令辉的能力在当时确实有着很大的先进性,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都能够制造出强烈的旋转,单从这一点上而言,孔令辉的相持技术已经领先于欧洲,但是对于第一板上手威力比较大的选手,孔令辉直到退役似乎也没找到很好的方法。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输给韩国选手金泽洙的根本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在孔令辉诸多技术当中,接发球的直接劈长到正手大角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说,孔令辉的许多战术都是围绕这个球而展开的。这板劈长旋转和突然性都很强,并在这板的基础上加强了正手的反拉和快带,然后转入自己的特长—相持。孔令辉在比赛中正手的运用并不多,基本上都是左来左打右来右打,唯一不同的是在悉尼奥运会的决赛场上,那场比赛中,孔令辉的侧身进攻确实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在前三板的技术上与老瓦相比已经不落下风,再加上相持能力的绝对胜出,最终赢得了那场世纪之战,为自己的运动生涯添上了最华彩的一笔!
2000年悉尼奥运会之后,大球的实施对于孔令辉的冲击还是很大的,同等力量击出来的球的旋转和速度已经满足不了制胜的需求,质量开始左右胜利的天平!在这时候,中国横板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开始了叱咤风云的八年传奇历程,他就是王励勤!其实在小球时代,王励勤就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悉尼奥运会时排名世界第一,更协同阎森获得了悉尼奥运会的男子双打冠军,但缺乏高水平赛事单打冠军头衔的他似乎并未受到许多业内人士的看好。不得不承认的是,大球的改革确实给了王励勤走向成功很大的契机,2001年大阪世锦赛决赛,王励勤对阵孔令辉,头两局王励勤便被孔令辉的旋转和速度牢牢控制住,而孔令辉的衔接速度又很快,很难腾出手来发力反攻,致使在前两局结束后便已0:2落后!从第三局开始,王励勤便有意识的退后半步,这样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自己高质量的进攻开始展现威力,最终完成了逆转,夺得了自己乒乓生涯的第一个单打世界冠军!
王励勤的崛起,其实是大球时代的必然,和小球时代以速度和旋转为核心不同的是,大球时代的技术灵魂便是质量!在46届世锦赛上,中国队在团体赛中受到了以击球质量为核心技术的韩国队的冲击,如果不是最后刘国正的力挽狂澜,已经无缘决赛。也是从那届世锦赛开始,以王励勤和刘国正为代表的中国横板选手开始逐渐取代了曾经的孔令辉,接起中国队的大旗。单论第一板强冲的质量而言,刘国正的能力并不在王励勤之下,但由于身体素质的原因,许多相持球都不能够完成侧身位的转攻以及侧身进攻后对正手位的补救,而且在反手位的防守能力上尚有不足,所以始终未能获得比较理想的单打成绩。从2001年大阪到2007年萨格勒布,除了47届世锦赛和雅典奥运会失手,几乎在每年的年度大赛中都表现上佳,不论是在团体赛还是在单项赛中,王励勤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不来梅世锦赛和萨格勒布世锦赛中,面对波尔和柳承敏的冲击,王励勤所表现出来的王者之气确实令人折服。然而,正当王励勤技战水平达到巅峰的时候,一场技术革命的风潮却又悄然来至!
在48届不来梅世锦赛团体赛中,波尔的近台反攻弧圈球技术揭开了技术革命的帷幕,从此,乒乓球台加力反攻上旋球再无死角。虽然王励勤的正手能力依然无人能够企及,但反手位的漏洞开始彰显开来!如果仅仅是平挡或者反撕弧圈球,王励勤依照出色的身体素质依然能够完成侧身后到正手来球的补救,但加力反拉确实超出了身体素质所能驾驭的跑动能力。在这时候,新一代的年轻选手开始了对老将的冲击!其中,比较明显的是马龙!
从技术类型来看,马龙确实是比较超前的,尤其是反攻上旋球技术,更是超越了不少前辈。比起王励勤的正手极为突出而言,马龙显得更为均衡,正手反手都可以反拉,而且稳健性也不错。看马龙的比赛其实很舒服,感觉他似乎每板球都有做动作的时间,动作极为舒展,连续拉能力也不错,确实在一些技术环节上做了很大的突破。马龙的技术风格给我的感觉和孔令辉比较像,在反手的旋转上和正手的反拉上提高了力度,马龙的比赛中,正手位的劈长技术的使用率几乎可以和孔令辉相比,马龙小球环节上多以劈长摆短和晃为主,挑打技术则很少见到,这也是很像昔日的孔令辉的!
速度是马龙技术的核心,而他的弱项便在于质量上,和王皓的比赛中,许多球都是因为相持中击球质量不够而导致输掉比赛。尤其是在萨格勒布输给朱世赫,击球质量偏低的诟病使他吞下了失败的苦果,马龙对付上旋球的能力确实很强,但在连续发力冲下旋球时,肌肉力量的不足才彰显开来,马龙打削球正手无谓失误其实并不多,问题在于杀伤力上,不能够给对手产生巨大的威慑力,如果一旦让削球手削出信心来,问题就比较大了!
从43届天津世锦赛开始,中国的横板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由孔令辉的两面均衡到王励勤的正手相对突出再到以马龙为代表的新生代的两面均衡,期间经历了多少迂回曲折的路途才完成了各项技术全面提升的惊人蜕变。当今乒坛,对速度,旋转,力量和落点的乒乓球核心要素的全面要求实在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地步,尤其是无机胶水的实施,又将演化为一场技术改革的风潮,王励勤表示还要打下去,而马龙也早已露出要争班夺权的峥嵘,王励勤和新生代的传承还在继续,毕竟,能够取代世界冠军的,只有新的世界冠军!
第2楼
sf
第3楼
凳子,抢了!
第4楼
坐地板, 也要顶.
第5楼
好贴!横版爱好者的学习佳作
第6楼
高人又出好文,我还是欣赏孔令辉.
第7楼
写得很好要说横板技术我的最爱是
孔令辉的反手快撕
王楠的反手连续拉球
太帅了
第8楼
真正原创的内容几乎没有,大多是摘录乒乓世界的东西。
第9楼
以下是引用围威畏在2008-10-29 23:46:00的发言:坐地板, 也要顶.
看来我只好坐地下室了!
第10楼
孔令辉人还是不错的..
第11楼
此文可以加精啊。
第12楼
为啥孔不去当男队教练捏?
第13楼
馬龍攻守兼備,明日之星。小馬加油!中國加油!
第14楼
抄来抄去有提高
第15楼
不知道为什么朋友们都说我这篇文章是抄袭的,确实在孔令辉的技术方面有些借鉴尹霄指导对孔令辉的技术评价,但关于43届世锦赛决赛的评价和乒乓世界上有很大的出入吧!
王励勤和刘国正之间的技术对比乒乓世界上也是没有的。包括到最后王励勤技术改革的动机也是我自己的理解。
这篇文章我写了大约三天,期间写写改改不知变动了多少回,本来关于总结性的文章就不会有太大的新意,如果你想从中发现新的东西确实不太可能,毕竟这只是一个发展的概论。
我不敢说这篇文章的水平高到哪去,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我一下一下打出来的,直到昨晚11点半才写完,曾经看过我的文章的朋友从这篇文章里依然能够看到我从前的影子,包括语言的组织性和文字的使用。
其实在孔令辉叱咤乒坛时我还没有接触乒乓球,直到悉尼奥运会才开始了对乒乓球认识的萌芽,后来便是王励勤,再到新生代时候的马龙和郝帅等等,中国乒乓球从孔令辉的两面均衡到马龙的两面均衡,小球时代的路线在大球时代依然被复制着,老李前辈就曾经说过,一旦形成规律性的东西,就很难更改。这篇文章的本意就在于此,曾经不讲理打法的盖亭和塞弗的影子,在王励勤和刘国正身上依然可以发现,而孔令辉的技战术特点,马龙又完成了一个全面提高的延续,这一点才是我想表达的。
许多千篇一律的东西,我依然加在了这篇文章上面,包括里面也引用了许多博友的不同见解,关于对马龙的技术很多东西都出自夏日清风版主所写的《我看马龙》的博友的精彩评论,毕竟类似这种类型的文章就是要总结,并非要创新。
乒乓世界我也在订购,许多我不曾弄明白的技术理念我也都会翻阅,毕竟我不是专门专研乒乓球的,但我依然会有自己的理解,哪怕再不成熟我也会表达出来。包括朋友们说的抄袭,恐怕也就是来自乒乓世界上尹霄指导对孔令辉技术的剖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借鉴是有的,但都是我用自己的文字组织过来的并在其间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欢迎大家多多督促!